“冬天一到,就把貓咪的窩挪到暖氣旁,結果它總打噴嚏”“給短毛貓穿了厚衣服,卻發現它走路都順拐,還總舔毛咬衣服”—— 不少鏟屎官冬天養貓,總想著 “多保暖就夠了”,卻忽略了貓咪的生理特性與冬季環境的隱藏風險。其實,冬天養貓不僅要做好保暖,還要兼顧濕度、健康、飲食甚至情緒,尤其是幼貓(3 個月以下)、老年貓(10 歲以上)和短毛貓,對冬季環境更敏感,稍有疏忽就可能引發不適。想要讓貓咪安穩過冬,得先搞懂 “冬季養貓的關鍵細節”。

? 一、保暖:別盲目 “捂熱”,重點是 “避寒 + 恒溫”,警惕 “局部溫差”
冬天給貓咪保暖,核心不是 “越暖越好”,而是避免 “忽冷忽熱” 和 “局部受涼”,尤其是貓咪的腹部、腳掌等敏感部位,一旦受涼容易引發腹瀉、感冒。首先要選對貓窩的位置和材質:貓窩不能放在門窗旁(冷風直吹)、空調 / 暖氣出風口正下方(熱風直吹易干燥上火),建議放在室內靠墻、遠離通風口的位置,比如臥室角落、沙發旁;材質優先選絨布、羊毛、珊瑚絨等保暖且柔軟的面料,可在貓窩里墊一個加熱墊(選寵物專用、帶溫控的,溫度調至 38-40℃,避免高溫燙傷),或放一個裹著毛巾的暖水袋(每天換 2 次水,確保溫度適中),給貓咪營造 “恒溫小環境”。
不同貓咪的保暖需求要區別對待:幼貓體溫調節能力差,即使室內有暖氣,也建議用封閉性好的貓窩(如帶頂的棉窩),避免熱量流失;老年貓免疫力低,可在貓窩旁放一個小型電暖器(用防護罩擋住,防止貓咪靠近燙傷),維持局部溫度在 22-25℃;短毛貓(如英短、美短)比長毛貓(如布偶、緬因)更怕冷,可給它們穿輕薄的純棉衣服(避免化纖材質,防止靜電刺激皮膚),但要注意尺寸 —— 衣服不能過緊,尤其是領口和袖口,避免勒住貓咪的脖子或影響走路,且每天穿的時間不超過 8 小時,防止貓咪因束縛產生應激。
外出時的保暖更要注意:冬天盡量減少貓咪外出頻率,若必須出門(如去寵物醫院),需用防風保暖的貓包(內置絨墊),避免貓咪直接暴露在冷風中;短毛貓可穿防水的保暖衣服,回家后立即脫掉,檢查腳掌是否沾雪或結冰(若有,用溫水輕輕擦拭干凈,避免凍傷);外出時間控制在 10 分鐘以內,防止貓咪長時間處于低溫環境中感冒。

二、健康:警惕 “暖氣病” 與冬季高發癥,做好 3 個預防關鍵點
第一個關鍵點是 “緩解空氣干燥”:暖氣會讓室內濕度降至 30% 以下(貓咪適宜濕度為 50%-60%),干燥的空氣會刺激貓咪呼吸道黏膜,導致打噴嚏、流鼻涕,還會讓皮膚水分流失,引發掉毛、皮屑增多。建議在室內放 1-2 臺加濕器(每天換水,每周清潔一次,避免細菌滋生),或在暖氣片上放濕毛巾,提升局部濕度;同時定期給貓咪梳理毛發(短毛貓每周 2-3 次,長毛貓每天 1 次),梳理后用濕毛巾輕輕擦拭皮膚,補充水分,避免皮膚干燥瘙癢。
第二個關鍵點是 “預防毛球癥”:冬天貓咪活動量減少,舔毛頻率會增加(通過舔毛清潔身體、緩解無聊),容易誤食過多毛發,形成毛球堵塞腸胃,導致嘔吐、便秘。預防毛球癥可從兩方面入手:一是增加梳毛頻率,及時清除浮毛,減少貓咪誤食;二是定期喂食化毛產品,如化毛膏(每周 2-3 次,每次 5-10 克,拌在貓糧中)、貓草(每周種植一次,讓貓咪自由啃食,幫助排出毛發);若貓咪出現頻繁干嘔、排便困難,可能是毛球堵塞,需及時就醫,避免引發腸梗阻。
第三個關鍵點是 “關注泌尿系統健康”:冬天貓咪喝水量會減少(低溫環境下不易感到口渴),加上空氣干燥,尿液會濃縮,容易形成尿結石或引發尿路感染,尤其是公貓(尿道較細,更易堵塞)。要想讓貓咪多喝水,可在室內放多個陶瓷水盆(貓咪喜歡喝流動水,可用自動飲水器),水溫保持在常溫(避免冰水刺激腸胃);每周給貓咪喂 2-3 次濕糧(如罐頭、主食罐),濕糧含水量高,可間接補充水分;若發現貓咪排尿次數減少、尿量少、排尿時痛苦叫出聲,需立即送醫,避免延誤治療。

三、飲食:適當 “補能量” 但別過量,避免 “冬季肥胖”
冬天貓咪為了維持體溫,基礎代謝率會比夏天高 10%-15%,需要更多能量,但如果盲目增加喂食量,容易導致肥胖,增加關節、心臟負擔。調整飲食的關鍵是 “精準補能,均衡營養”,而非 “多喂就好”。
首先是 “主食調整”:可將貓咪的主食貓糧換成 “高蛋白、中脂肪” 的配方,或在原有貓糧中添加少量煮熟的蛋白質輔食,如雞胸肉(去皮切碎,每周 2-3 次,每次 20-30 克)、三文魚(無刺,每周 1 次,每次 15 克),這些食物能提供優質能量,幫助貓咪抵御寒冷。但要注意控制總量 —— 成年貓每天的喂食量比夏天增加 10%-15% 即可(如夏天每天 50 克貓糧,冬天可增至 55-58 克),避免過量喂食導致肥胖。
其次是 “零食選擇”:冬天給貓咪喂零食,優先選低熱量、高營養的,如凍干雞肉(無添加劑)、水煮鵪鶉蛋(每周 1 個,補充蛋白質),避免喂高油高鹽的零食(如油炸小魚干、含鹽肉條),這些零食不僅容易讓貓咪肥胖,還會加重腎臟負擔。零食總量每周不超過主食攝入量的 10%,且盡量在互動時喂食(如陪貓咪玩后喂 1-2 顆凍干),既補充能量,又能增加感情。
最后是 “喂食溫度”:冬天貓咪不喜歡吃冰冷的食物,尤其是濕糧或輔食,從冰箱拿出來后,需用溫水加熱到室溫(用微波爐加熱 10-15 秒,或用溫水泡 1 分鐘),避免冰冷食物刺激腸胃,引發腹瀉。加熱時要注意溫度,用手背試一下,不燙即可,避免高溫破壞營養。

四、環境安全與行為:避開 “取暖陷阱”,別讓貓咪 “越冬越懶”
冬天家里會用到各種取暖設備,還會出現一些季節性安全隱患,同時貓咪活動量減少,容易變得慵懶,需做好環境安全防護和行為引導,避免意外和健康問題。
首先是 “取暖設備安全”:電暖氣、暖手寶、電熱毯等設備,要做好防護措施 —— 電暖氣用防護罩擋住,避免貓咪靠近燙傷或碰倒;暖手寶不用時及時收好,防止貓咪咬破漏電;電熱毯不能讓貓咪單獨使用,避免貓咪抓撓導致線路損壞,引發觸電或火災。另外,冬天汽車防凍液容易泄漏,防凍液含有乙二醇,對貓咪有劇毒(少量誤食就會導致腎衰竭),若家里有車,需及時清理車上的防凍液,避免貓咪接觸。
其次是 “增加活動量,避免慵懶”:冬天貓咪容易窩在貓窩里不動,長期缺乏運動,會導致肥胖、關節僵硬,甚至情緒抑郁。建議每天固定 1-2 次互動時間(每次 15-20 分鐘),用逗貓棒、激光筆、漏食球等玩具陪貓咪玩,模擬野外捕獵場景,讓貓咪活動起來;在室內設置貓爬架、窗臺貓窩,讓貓咪有機會攀爬、觀察窗外,增加活動量;若貓咪實在懶得動,可在貓窩旁放一個晃動的玩具(如羽毛玩具),吸引貓咪主動玩耍。
最后是 “關注貓咪情緒”:冬天光照時間短,貓咪可能會因缺乏光照出現情緒低落、不愛互動的情況,尤其是單貓家庭。可在室內放一個模擬陽光的 LED 燈(每天開 2-3 小時,放在貓咪常活動的區域),補充光照;多花時間陪伴貓咪,比如坐在沙發上讓貓咪趴在腿上,輕輕撫摸它,或給它梳毛,增加親密感,避免貓咪因孤獨或缺乏光照產生抑郁情緒。
冬天養貓,不是 “多穿點、多喂點” 這么簡單,而是要兼顧保暖、健康、安全和情緒,從細節入手,才能讓貓咪安穩舒適地度過冬天。當你看到貓咪在溫暖的貓窩里打盹,玩耍時活力滿滿,吃飯時胃口正好,就會明白:這些為貓咪付出的細節,都是守護它健康的關鍵,也是養寵最溫暖的意義。畢竟,對貓咪來說,冬天的幸福,就是有一個溫暖、安全的家,和一個懂它需求的主人。